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裁判标准是怎样的?


隐名股东,通俗来讲,就是实际向公司出资或认缴出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等材料中却记载他人为股东的出资人。而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裁判标准,在司法实践里有一套比较清晰的规则。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际出资。这是隐名股东能够主张股东资格的基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对股权归属发生争议,一方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享有股权的,应当证明以下事实之一:(一)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二)已经受让或者以其他形式继受公司股权,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这表明实际出资是确认股东资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出资的证据可以是银行转账记录、出资协议等,这些材料能够证明隐名股东确实为公司投入了资金。 其次,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代持股协议也非常关键。这份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约定了隐名股东的出资情况以及显名股东代持股权的事实。虽然法律没有强制要求必须签订书面协议,但书面协议在证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上更具说服力。如果没有书面协议,隐名股东需要通过其他证据,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来证明双方存在代持股权的合意。 再者,是否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也是认定的重要参考。隐名股东如果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获得了公司的分红等,这些行为可以作为其股东身份的佐证。例如,隐名股东参加了公司的股东会,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发表了意见,或者定期收到公司的分红款项等,都能体现其在公司中的实际地位。 另外,公司其他股东对隐名股东身份的知晓和认可也会影响认定结果。如果公司其他股东知道隐名股东的存在,并且以一定的方式表示认可,那么隐名股东获得法院认定其股东资格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最后,要考虑是否存在规避法律的情形。如果隐名股东的行为是为了规避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比如逃避债务、违反行业准入限制等,那么法院通常不会认定其股东资格。例如,某些行业对股东资格有特殊要求,隐名股东为了绕过这些要求而选择隐名持股,这种行为是不被法律支持的。 总之,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从实际出资、代持股协议、股东权利行使、其他股东认可以及是否合法合规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