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处理基本制度是什么?


劳动争议处理基本制度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而设立的一套规则。这些制度能够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市场的稳定和秩序。以下是对劳动争议处理基本制度的详细介绍。 协商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步。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双方可以自行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能快速解决一些小的分歧。它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完全基于双方的自愿和诚意,通过平等对话来达成共识。协商的结果是双方自行约定的,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比如,员工认为加班工资计算有误,就可以先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提出自己的诉求,公司方面也可以解释计算的依据,双方尝试达成一致意见。 调解制度是在协商无法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选择。调解是指由中立的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也可以是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调解的过程相对灵活,第三方会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调解成功后,会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应当履行。 仲裁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环节。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一种准司法程序,具有强制性和专业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法作出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执行。仲裁的程序相对规范,一般包括申请、受理、审理、裁决等阶段。 诉讼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作出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诉讼的结果具有最终的权威性,双方必须遵守。 劳动争议处理基本制度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种解决争议的途径,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了劳动争议能够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