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劳动关系的认定在劳动法律事务中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劳动者能否享受劳动法赋予的各项权益。以下将为你详细介绍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首先,主体适格是认定劳动关系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劳动关系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者则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也就是说,双方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才能构成劳动关系。 其次,从人身从属性来看,劳动者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需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工作。比如,劳动者要遵循公司的考勤制度、工作纪律等。用人单位有权对劳动者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如果劳动者违反规定,用人单位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这体现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性。 再者,经济从属性也是关键因素。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该报酬通常是用人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周期支付给劳动者的。而且,劳动者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例如,在一家制造企业中,工人生产产品的劳动就是企业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这表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 此外,认定劳动关系还可以参考一些事实依据。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这些凭证可以在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帮助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综上所述,劳动关系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资格、人身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等多个方面,并结合相关的事实依据。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符合上述认定标准,那么就可以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就能依法享受相应的劳动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