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划拨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土地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土地划拨所需的手续: 首先是申请。用地单位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在申请时,要提交一系列相关文件,像建设项目用地申请书,里面得详细写清楚用地的面积、用途、建设内容等信息;还得有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这是项目合法合规开展的重要依据;以及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它能证明该用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接着是受理和审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全面审查,还会到实地去勘察,看看申请的用地情况是否和材料描述一致,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要是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会通知用地单位补充或者修改。 之后是拟定方案。经过审查,如果申请符合条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就会根据土地的情况和相关规定,拟定土地划拨方案。方案内容一般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划拨方式等。这个方案会上报给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然后是批准。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会对上报的划拨方案进行审批。审批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如果方案通过审批,就会下达批准文件。 再就是签订合同和缴费。用地单位在接到批准文件后,要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这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如果需要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用地单位还得按照规定缴纳这些费用。 最后是登记发证。用地单位完成上述手续后,要到土地登记机构办理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机构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会给用地单位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至此,土地划拨手续才算全部完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