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后,法律有一系列规定来保障各方权益和明确责任划分。 首先是事故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后会按管辖范围立案,然后立刻派人到现场,救助伤者、保护财产、勘查现场并收集证据。之后,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交管部门根据当事人违章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作用大小等,对事故责任作出认定。如果肇事责任人有违规行为,交管部门会依据规定给予警告、罚款、吊销驾驶证等处罚。对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赔偿,交管部门会召集双方调解,若调解成功会制作调解书;若调解无效,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责任划分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这体现了保护弱者的法律精神,因为行人相对机动车是弱势群体。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机动车一方都要担责,不过要是能证明行人有过错,机动车的责任可以减轻。比如行人闯红灯被撞,机动车已采取必要处置措施,行人就存在过错,机动车责任会相应减轻。另外,如果能证明事故是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这里的“故意”指引发交通事故的故意,不是单纯违反交通法规的故意。 在行人权益保护上,法律规定行人在人行横道有绝对优先权,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要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行必须停车让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也要主动避让行人。同时,对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可以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相关概念: 无过错责任:指无论行为人有没有过失,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那行为人就要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严格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类似,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不论机动车一方有无过错,只要没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机动车驾驶人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