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相关法律规定?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我国,关于民间借贷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首先,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是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这意味着,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属于实践合同,不仅需要双方达成借款的合意,还需要实际交付借款,合同才成立。对于其他主体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遵循一般合同的成立规则,通常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成立。同时,《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民间借贷合同存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其次,关于民间借贷的利息问题。2020年第二次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就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超过该上限的利息部分,法律不予保护。此外,如果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再者,在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方面。如果借贷双方发生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解决提供了程序保障。根据该法,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履行还款义务。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借款金额、利息约定等事实。常见的证据包括借条、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如果债权人胜诉,债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最后,关于民间借贷中的担保问题。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等。《民法典》物权编和合同编对担保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在保证担保中,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约定保证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在抵押和质押担保中,需要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以确保担保物权的设立和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总之,民间借贷涉及众多法律规定,借贷双方在进行民间借贷活动时,应当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