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有哪些?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会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如果过了诉讼时效,虽然你还有权利去法院起诉,但对方要是以诉讼时效已过进行抗辩,你可能就无法胜诉拿到你应得的权益了。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要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三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张三在2020年1月1日借给李四一笔钱,约定同年12月31日还款,结果李四到期没还。那么从2021年1月1日起,张三就知道自己权利受到损害了,他的诉讼时效从这一天开始计算,到2024年1月1日结束。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这里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指根据客观情况,权利人有合理的途径和条件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以及侵权人是谁。比如,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义务人没有履行义务,权利人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了。
不过,诉讼时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中止和中断的情形。《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比如,在诉讼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发生了地震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权利人无法去法院起诉,那么诉讼时效就会中止。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例如,张三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多次向李四催要欠款,李四也承诺会还钱,那么诉讼时效就会中断,从李四承诺还钱之日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三年。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诉讼时效规定。比如,《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四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婚前协议必 须要去律师事务所签订吗
重整投资人何时确定并签署协议才合法?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中单位该如何认定?
土地纠纷补偿款协议怎么写?
离婚时没有处理的财产该如何处理?
隐瞒犯罪所得是看流水还是收益定罪?
诉讼费胜诉后法院会退还吗?
公司基本户和一般户有什么区别?
劳动仲裁可以不本人出庭吗?
辞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办?
电动车过斑马线不推行被车撞了会怎样?
找老挝女孩可以办理结婚证吗?
法院是如何找到被执行人所在位置的?
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是什么?
使用权资产纳税调整从几月份开始?
母亲被打报警后派出所立案了会怎么处理?
劳动仲裁超过时效期间还能主张权利吗?
欠款两万打官司值得吗
试用期职工要求休年假被辞退能否维权?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