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赠扶养协议有哪些相关法律指引?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由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合法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于其死后转移给扶养人所有的协议。这种协议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保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从法律性质上来说,遗赠扶养协议是一种双方的、有偿的、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的、有偿的意味着协议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且双方都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扶养人有义务对遗赠人进行生养死葬,同时享有在遗赠人去世后接受遗赠财产的权利;遗赠人享有接受扶养的权利,同时有义务在去世后将约定的财产给予扶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对遗赠扶养协议有明确规定。该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八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这是遗赠扶养协议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协议的效力方面,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也就是说,当被继承人既存在法定继承人,又有遗赠扶养协议时,应先按照遗赠扶养协议处理遗产。这是因为遗赠扶养协议是一种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合同关系,体现了当事人的自主意愿,法律优先保护这种约定。 在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其次,协议的内容应当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遗赠的财产必须是遗赠人合法拥有的财产。再者,协议的履行过程中,扶养人应当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生养死葬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如果扶养人不履行义务,遗赠人有权解除协议。同样,如果遗赠人擅自处分协议中约定的财产,导致扶养人无法实现受遗赠的权利,扶养人也有权要求遗赠人承担违约责任。 此外,如果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在实践中,诉讼是较为常见的解决方式。法院会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总之,遗赠扶养协议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在签订和履行遗赠扶养协议时,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