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


在法律领域,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是两个重要的概念。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幅度内,对犯罪分子适用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处以较短的刑期;而减轻处罚则是指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多种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在心智和认知能力上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法律给予他们一定的从宽处理。例如,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犯了盗窃罪,在量刑时就会考虑其年龄因素,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考虑到他们由于生理缺陷,在接受教育、认知社会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他们的犯罪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比如,一个聋哑人因为生活所迫而实施了诈骗行为,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其生理缺陷,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外,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相较于主犯要小。例如,在一个盗窃团伙中,某人只是负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盗窃行为,那么他就属于从犯,在量刑时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还有,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这体现了法律对犯罪分子主动认罪悔罪的鼓励。 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立功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及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所以法律给予立功者一定的从宽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