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时会有哪些法律风险?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这意味着在处理重要的共同财产时,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协商决定。 当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时,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从对内关系来看,对于被擅自处分财产的另一方配偶而言,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根据法律规定,受损方有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或离婚时,要求擅自处分方赔偿损失。比如在离婚分割财产时,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判决擅自处分方少分或不分财产。这是因为擅自处分行为违背了夫妻之间平等处理共同财产的原则,损害了另一方的财产权益。 从对外关系来讲,如果第三人是善意取得该财产,即第三人不知道该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且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并完成了相关的产权变更手续等,那么第三人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但此时,另一方配偶不能要求第三人返还财产,只能向擅自处分方请求赔偿损失。例如,一方擅自将夫妻共有的车辆卖给不知情的第三人,第三人支付了合理的市场价格并办理了过户手续,这种情况下第三人就合法取得了车辆所有权,另一方只能向擅自卖车的配偶索赔。 如果第三人并非善意取得,比如第三人明知该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仍与擅自处分方进行交易,那么另一方配偶有权请求法院认定该处分行为无效,要求第三人返还财产。 此外,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行为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和诉讼。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判断处分行为的效力和责任承担。例如,会审查第三人是否善意、处分财产的价格是否合理、处分行为是否符合日常生活需要等。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擅自处分行为,法院会依法保护另一方配偶的合法权益。所以,夫妻双方在处理共同财产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尊重对方的权利,避免因擅自处分而引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