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有哪些技巧?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的一种方法。一般在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核算方法。下面为你介绍一些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技巧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了解适用范围很关键。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这里的控制,就是投资企业能够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比如,A公司持有B公司70%的股份,能够决定B公司的重大决策,那么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就适用成本法核算。 在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方面,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这其中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比如,C公司花100万购买了D公司的股权,另外还支付了5万的相关费用,那么C公司对D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就是105万。 投资收益的确认也是核算中的重要环节。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只有当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才能确认投资收益。例如,E公司持有F公司的股权,当F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E公司才能把应得的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后续计量时,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保持不变。除非出现减值迹象,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处理。比如,G公司对H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若H公司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出现减值迹象,G公司就需要对该项投资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 总之,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技巧,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会计准则,明确适用范围、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正确确认投资收益以及做好后续计量和减值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核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