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约金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


合同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通俗来讲,就是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双方约定好了如果有一方不按照合同办事,就要给对方一定数额的钱作为赔偿。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关于违约金的计算,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约定违约金。如果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违约金的数额或者计算方法,那么就按照合同的约定来执行。例如,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需支付对方合同总金额的10%作为违约金,当一方违约时,就需要支付合同总金额乘以10%的数额给对方。不过,约定的违约金并非绝对不能调整。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这里“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一般是指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 另一种是法定违约金。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直接规定了违约金的比例或者数额。比如在一些特定的合同类型中,法律明确规定了违约方需要承担的违约金标准。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约定违约金为主。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出现违约情况,当事人首先要查看合同中关于违约金的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损失来确定赔偿数额。同时,在处理违约金纠纷时,如果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