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诉讼程序规定有哪些?


医疗纠纷诉讼指的是患者及其亲属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从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相应责任的诉讼活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医疗纠纷诉讼的程序规定。 首先是诉前准备。患者方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比如病历资料、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医疗费票据等。这些证据是证明医疗行为存在问题以及自身损害结果的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所以患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上述类型的证据。同时,患者可以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者医疗过错鉴定,这对于明确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程度很重要。 接着是提起诉讼。患者需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院受理后会进行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状。然后法院会确定开庭时间并通知双方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需要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查明事实真相。 之后进入鉴定程序,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者医疗过错鉴定,法院会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机构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学知识,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的程度等问题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重要依据之一。 最后是法院判决。法院会根据审理查明的事实和相关的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总之,医疗纠纷诉讼程序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法律规定。患者在进行诉讼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