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时的医疗纠纷有哪些?


在医疗过程中,抢救时的医疗纠纷是较为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常见的抢救时医疗纠纷类型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是误诊误治纠纷。误诊指的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没有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导致后续治疗方向错误。误治则是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法或措施。比如患者本是心脏疾病,却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是医疗措施不当纠纷。在抢救过程中,医疗措施必须要得当。如果医生采取的治疗手段不符合医疗规范,可能会引发纠纷。例如,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或者在手术过程中操作失误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再者是告知义务纠纷。在抢救患者时,医生有义务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的病情、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以及存在的风险等情况。如果医生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家属可能会对后续的治疗结果产生不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最后是医疗费用纠纷。在抢救过程中,医疗费用的产生可能会比较快且数额较大。如果患者家属对费用的明细和合理性存在疑问,就可能引发纠纷。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医疗费用有相关的物价管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费用的计算和收取可能会存在一些争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价格和计费方式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提供详细的费用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