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中存在哪些问题?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以下从几个方面为你介绍医疗纠纷中常见的问题。 首先是医疗事故的认定问题。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要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需要从主体、行为违法性、过失造成损害结果等多方面进行判断。例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范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但如果是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则可能不构成。 其次是责任划分问题。在医疗纠纷中,确定医疗机构和患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比例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过错包括医疗过失、违反告知义务等。比如医生没有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手术并出现不良后果,医疗机构就可能要承担相应责任。 再者是赔偿标准问题。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赔偿标准会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差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对医疗事故的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做了详细规定。例如,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 另外,证据收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医疗纠纷中,证据是认定事实和责任的重要依据。患者要注意收集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相关资料。医疗机构也有义务按照规定妥善保管病历资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最后,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也很重要。患者和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协商是双方直接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方案;调解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介入进行调解;诉讼则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进行审理和判决。不同的解决途径有不同的程序和特点,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