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调解的过程是怎样的?


医疗事故调解是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在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让医患双方达成解决方案。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医疗事故调解的过程。 首先是申请环节。医患双方都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患者一方提出申请时,要提交书面申请,写清楚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具体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会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接着进入调解准备阶段。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会要求医患双方提供相关材料,包括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核。为了明确事故的性质和责任程度,可能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专家会根据双方提供的材料和实际情况,出具鉴定结论,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等。 然后就是正式的调解过程。卫生行政部门会组织医患双方进行面对面的调解。在调解会上,双方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患者一方可以提出赔偿要求和理由,医疗机构一方也可以对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和解释。调解人员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鉴定结论,对双方进行劝导和协调,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调解过程中,双方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尊重事实和法律。 如果双方在调解过程中达成一致,会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要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经过调解,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调解失败,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纠纷,比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医疗事故调解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积极配合,依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主持下,努力达成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