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成本标准有哪些方法和要求?


在商业运营中,制订成本标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从法律角度来看,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具体的成本标准制订方法,但在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财务会计准则中有与之相关的要求和指引。 首先,我们来了解成本标准的概念。成本标准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为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成本耗费的标准额度。它就像是一个目标,企业以此来衡量实际成本的高低,从而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有明确的规范。虽然准则没有直接给出成本标准的制订方法,但为成本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基础的原则和框架。企业在制订成本标准时,需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例如,成本标准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就是可靠性的要求。 从方法上来说,常见的制订成本标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历史成本法,它是根据企业过去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成本数据,结合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制订成本标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来源可靠,容易获取,但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比如,企业过去生产某产品的平均成本是100元,根据市场情况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预计未来成本会降低5%,那么就可以将成本标准设定为95元。 二是标准成本法,它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确定每项作业的标准消耗和标准价格,然后汇总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和精确,但需要对生产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例如,生产一件产品需要消耗原材料A 10千克,每千克的标准价格是5元,那么原材料A的标准成本就是50元。再加上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各项标准成本,就可以得出产品的总成本标准。 三是目标成本法,它是先确定产品的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然后通过倒推的方式来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这种方法以市场为导向,能够使企业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比如,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售价是200元,企业希望获得30元的利润,那么产品的目标成本就是170元。企业需要围绕这个目标成本来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此外,企业在制订成本标准时,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在环保方面,企业需要按照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投入一定的成本用于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这些成本也应该纳入成本标准的制订范围。同时,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也需要遵守《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采购成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总之,制订成本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