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如下: 首先,行为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得是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在法律上,一般年满十八周岁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就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如果是未成年人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签订借款合同,可能会导致合同效力存在问题。这依据的是《民法典》中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 其次,意思表示要真实。就是说双方在签订借款合同时,都是真心实意要进行这笔借款交易,不存在一方欺骗、胁迫另一方的情况。要是存在欺诈、胁迫等手段让对方签订合同,那么合同可能就无法生效。 再者,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强制性规定就是法律明确要求必须遵守的规定,如果借款合同违反了这些规定,比如约定的利息过高违反了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那合同就可能无效。公序良俗就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借款合同也不能违背这些基本的社会准则。这方面《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有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另外,如果约定了生效条件,还要具备约定的生效条件。 除了上述一般条件外,从借款交付形式上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具备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