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如何新解?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犯罪行为,而准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下面为您详细解释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合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那么,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一是看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一般合同纠纷的关键。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主观故意,只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那么就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例如,因经营不善、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无法履行合同,就不属于合同诈骗。 二是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是否存在欺骗行为。合同诈骗中的欺骗行为通常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但在一些情况下,轻微的夸大或隐瞒并不一定构成合同诈骗,只有当欺骗行为达到了足以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的程度,才可能构成犯罪。 三是看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如果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即使最终因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也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相反,如果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打算,或者只是以履行合同为幌子骗取对方财物,那么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认定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仅仅因为合同未能履行就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也不能忽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表现。总之,准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您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获得准确的法律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