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不接受调解,为什么法院还要送达调解书?
我作为原告,明确跟法院表示过不接受调解,但法院还是给我送达了调解书,我不理解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法院这样做是否合理合法,在我拒绝调解的情况下送达调解书有什么依据吗?我应该怎么处理这份调解书呢?
展开


在法律程序里,调解是法院处理民事案件常用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和解,解决纠纷。不过,调解需要遵循自愿原则,这意味着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参与调解以及是否接受调解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同时,第九十七条指出,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如果原告明确表示不接受调解,正常情况下法院不应强行推动调解程序并送达调解书。 然而,法院送达调解书可能存在几种情况。一种可能是在沟通环节出现了误解,法院可能没有准确理解原告不接受调解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原告整体上不接受调解,但在某些协商过程中,法院认为双方有达成调解协议的可能,所以制作并送达了调解书。 对于原告来说,如果收到了不应该收到的调解书,可以及时跟法院沟通,再次明确自己不接受调解的态度。法院在了解情况后,应该会尊重原告的意愿,终止调解程序,继续按照正常的审判程序进行案件审理。如果原告已经签收了调解书,根据法律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但要是存在重大误解或者调解违反自愿原则等情况,原告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再审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