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都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民间借贷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 首先是借款合同相关风险。一是无借款合同(或借据、借条)或借款合同内容不完善。很多时候,当事人只有口头约定,或者书面凭证不完整。借款合同能证明债权债务关系与借贷合意,一旦发生纠纷,它是重要证据。若没有或不完善,出借人可能因举证困难而败诉。二是合同内容与约定不符。比如签空白合同,最后拿到手的合同与口头约定相差很大,这对自己往往不利。三是代签、“误签”风险。若借款合同等书面凭证由他人代签,借款人否认签字,经过笔迹鉴定排除其签字可能后,该证据不被法院认可,会影响案件走向。 其次是借款用途风险。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将借款用于非法活动,比如贩毒、赌博等,这种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情节严重的出借人还可能构成犯罪。所以,在借款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借款人的借款用途。 再者是债务人身份风险。出借人要注意确认借款人身份,并要求出具借条,防止受骗。在一些小额借款中,若未出具借条或借条信息不明确,后期一旦发生纠纷,可能因无法确认借款人地址等信息,导致法院无法送达传票,从而被裁定驳回起诉。 然后是借款利息风险。利息风险包含多种情况,比如没有约定利息、约定的利息超过规定、约定的利息不符合法律规定等。目前,合法的利息标准是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超出部分,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另外,还有借款履行风险。借款是否履行,不能仅看借据,还要看付款凭证。因此,借贷过程中最好通过银行交付,避免现金交付,这样可以留下明确的交付证据。 最后是诉讼时效风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期为三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如果出借人未在规定期间主张权利,可能丧失胜诉权。比如债权人在知道权利被侵害后超过三年才起诉,且不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情形的,法院会驳回诉讼请求。 相关法律条文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这些法律规定对民间借贷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