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常识?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民间借贷十分常见,但也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法律要点。
首先,关于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也就是说,光有借款的约定还不够,必须实际交付了借款,合同才真正成立。比如,甲和乙约定甲借给乙1万元,只有当甲把1万元实际交给乙时,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才成立。
其次,借款利息的问题。法律对民间借贷的利息有明确规定。《规定》指出,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例如,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3.65%,那么约定的年利率就不能超过14.6%。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超过部分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再者,借款合同的形式。虽然民间借贷可以是口头形式,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最好签订书面合同。书面合同中应明确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时间等重要内容。这样,一旦发生争议,书面合同就是重要的证据。
另外,关于保证责任。如果在借款时有保证人,要明确保 证人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责任还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是指在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借款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最后,如果借款人不还钱,出借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但要给借款人一定的合理准备时间。出借人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民间借贷涉及众多法律问题,参与其中时一定要谨慎,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