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是怎样的?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相关操作而制定的一套内部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下从不同方面来详细介绍。首先,要明确制度的法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是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准则依据。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其次,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企业需要定期对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检查,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减值迹象。比如对于固定资产,如果出现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等情况,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减值。对于存货,如果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等情况,也应当关注是否要计提减值准备。再者,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不同类型的资产,其计提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存货,通常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然后,制度还应包含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批流程。一般来说,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或者按照一定的权限进行审批。相关部门在发现资产可能存在减值迹象后,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测算,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审批机构。审批机构根据报告进行审核,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的金额。最后,对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后续期间一般不得转回。但是,存货跌价准备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总之,企业制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要严格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