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造假会如何处罚?


报销造假指的是在费用报销过程中,通过虚构、篡改或夸大费用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当的报销款项。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从民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如果员工在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关系中,通过报销造假的方式骗取公司资金,公司有权依据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员工返还不当得利。例如,员工伪造发票报销了一笔本不存在的业务费用,公司发现后,可要求员工返还这笔报销款。 在劳动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许多公司的规章制度中都会明确禁止报销造假行为,一旦员工被发现存在报销造假,公司可以依据此条规定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从刑事角度而言,如果报销造假数额较大,可能构成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当员工通过报销造假骗取公司大量资金时,就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罪。 此外,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报销造假,还可能涉嫌贪污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总之,报销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面临民事、劳动和刑事等多方面的法律后果。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保持诚实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