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罚,处罚标准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性质非常恶劣的犯罪行为,下面为您详细解释其处罚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当出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时,肇事者将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这一规定是为了严厉打击那些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不积极救助伤者,反而选择逃逸,导致伤者因延误救治而死亡的行为。 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时,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一,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其二,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如果行为人不逃逸,被害人就可能得到及时救助而不会死亡。其三,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他们不仅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还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受害者家属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肇事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通常包括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准则,肇事者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提醒广大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积极救助伤者,并及时报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