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后自首会怎么处罚?


肇事逃逸后自首的处罚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来判定。 首先,我们要了解交通肇事逃逸和自首的概念。交通肇事逃逸,通俗来讲,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自首呢,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肇事逃逸后自首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也就是说,虽然有肇事逃逸的情节,但如果能主动自首并如实交代情况,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例如,如果只是造成了轻微的财产损失,没有人员伤亡,并且在逃逸后及时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在原本的处罚基础上从轻处罚,有可能只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证等。但如果肇事逃逸造成了人员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即使自首,也依然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过会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内,根据具体情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外,除了刑事责任,肇事逃逸者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 总之,肇事逃逸后自首是正确的选择,法律会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公正的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