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资产立案侦查的情况下如何处罚?


在我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在资产立案侦查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情况。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简单来说,就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行为。比如一些公司以投资项目为由,向社会公众大量吸收资金,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回报,这就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以及“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相关司法解释也有具体规定。例如,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情形,则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 在资产立案侦查过程中,司法机关会全面调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涉案金额、资金去向等情况。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积极配合侦查,主动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反之,如果有抗拒侦查、销毁证据等行为,则可能会加重处罚。 此外,对于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的规定处罚。这意味着不仅单位会受到经济上的制裁,相关责任人也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总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一旦被认定构成此罪,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在遇到类似的投资项目时,公众要保持警惕,增强风险意识,避免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