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构成犯罪的诈骗会如何处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各种诈骗行为,但并非所有的诈骗行为都会构成犯罪。当诈骗行为不构成犯罪时,仍然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和处罚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不构成犯罪的诈骗。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如果诈骗的数额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一般就不构成诈骗罪,但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对于不构成犯罪的诈骗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里的“情节较重”通常是指诈骗的财物数额接近刑事立案标准、诈骗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如导致被害人生活陷入困境、精神受到较大刺激等)等情况。 此外,除了治安处罚外,实施诈骗行为的人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也就是说,被害人有权要求诈骗者返还被骗取的财物,如果因为诈骗行为遭受了其他损失(如为追回财物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也可以要求诈骗者进行赔偿。 总之,虽然不构成犯罪的诈骗行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仍然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和民事赔偿的约束。法律通过这种方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