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中未成年法定代理人到场有哪些条款规定?
我遇到了涉及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法定代理人到场有啥规定。我想知道法律上对这方面是怎么要求的,法定代理人必须到场吗?如果没到场会有什么影响?希望了解相关法律条款。
展开


在行政案件里,未成年法定代理人到场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行政程序中能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我们要明白法定代理人的概念。法定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直接行使诉讼代理权的人。在涉及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中,法定代理人一般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如果父母无法行使代理权,也可以是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比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拟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是未成年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听证权利。虽然此条主要针对听证环节,但体现了在行政程序中对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参与的重视。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询问未成年人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能到场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确实无法通知或者通知后未到场的,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这一规定强调了在询问未成年人这一行政程序中,法定代理人到场的重要性。 法定代理人到场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够给予未成年人心理上的支持,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理解行政程序和自身的权利义务。同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确保程序合法、公正。如果法定代理人未到场,而行政机关又没有按照规定通知其他合适的人到场,那么可能会影响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的权益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其在行政程序中的陈述和申辩等权利可能无法正常行使。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