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规则、学说及对象是如何界定的?


正当防卫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它是指当我们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如果因正当防卫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首先,我们来看看正当防卫的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存在不法侵害,这个不法侵害必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我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动手,这就是一种不法侵害。二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就是说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且还没有结束。如果不法侵害还没开始或者已经结束了,这时候采取所谓的“防卫”行为,就不属于正当防卫了。三是防卫行为要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打个比方,别人打你,你不能去打他无辜的朋友来“防卫”。四是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就是说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不能过度。 接下来谈谈正当防卫的学说。在法律理论界,关于正当防卫有多种学说。其中,“法益衡量说”认为,正当防卫是在保护较大的法益(如生命、健康等)而损害较小的法益(不法侵害人的利益),当两者的利益差距合理时,防卫行为就是正当的。“权利行为说”则强调,正当防卫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实施的行为。这些学说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界定正当防卫。 最后说说正当防卫的对象界定。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这是因为我们进行正当防卫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只有针对实施侵害的人采取措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而且,无论不法侵害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是精神正常的人还是精神病人,只要他正在实施不法侵害,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但在防卫时要考虑具体情况,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害。比如,面对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可以先采取其他措施制止,而不是直接采取激烈的防卫手段。 总之,了解正当防卫的规则、学说及对象界定,对于我们正确运用正当防卫权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可能涉及正当防卫的情况,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