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伪劣产品罪涉案金额不足五万会怎么判?


生产伪劣产品罪是一个在经济犯罪领域较为常见的罪名。要理解生产伪劣产品罪涉案金额不足五万时如何判决,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生产伪劣产品罪。简单来说,生产伪劣产品罪指的是生产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从这条法律规定能看出,五万是该罪入罪的一个关键销售金额标准。当生产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足五万时,通常不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虽然不构成刑事犯罪,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此外,如果生产的伪劣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损害,消费者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要求生产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比如,因使用伪劣产品导致身体受伤,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所以,即使生产伪劣产品金额不足五万不构成刑事犯罪,也会面临行政和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