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未遂罪如何量刑?


在法律领域,诈骗未遂罪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概念。要理解其量刑标准,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指的是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等手段试图骗取他人财物,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简单来说,就是想骗钱没骗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而对于诈骗未遂的量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未遂的量刑,会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会根据犯罪行为原本可能达到的既遂情况对应的量刑标准,在此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比如,如果诈骗既遂可能会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那么对于诈骗未遂,可能会根据具体情节判处低于三年的刑罚,像两年或者一年,也有可能会判处拘役或者管制等较轻的刑罚。 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人的主观故意程度,比如是临时起意还是有长期的诈骗计划;犯罪手段的恶劣程度,是简单的言语欺骗还是采用了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虽然没有骗到钱,但是否对被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或者其他损失等。此外,犯罪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如果犯罪人在案发后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有立功表现,那么在量刑时会给予更宽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