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是否应当调解?
我有个民事纠纷的案子到法院了,听说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要先调解。我不太懂,想知道这是不是一定的,法院是不是必须要进行调解呢?要是我不想调解只想让法院直接判,又会怎样呢?
展开


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调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方式,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进行调解。调解,简单来说,就是在法院的主持下,让双方当事人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这表明调解需遵循自愿和合法两个重要原则。自愿原则意味着是否接受调解、调解协议的内容等都要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主意愿,法院不能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合法原则则要求调解的程序和达成的调解协议都要符合法律规定。 在实践中,对于一些适宜调解的民事案件,法院通常会优先进行调解。比如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这类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往往能更好地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案结事了。然而,对于一些不适宜调解的案件,如涉及确认合同效力、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等,法院一般不会进行调解。 如果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及时进入审理和判决程序,不能以调解为由拖延案件的处理。所以,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并非一概而论地应当调解,而是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来决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