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先起诉还是先立案?
我有个纠纷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是不太清楚流程,是要先去法院起诉,还是法院先立案呢?我担心自己顺序弄错耽误时间,想知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怎样的。
展开


在法律程序中,通常是先起诉,然后才是立案。 起诉,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解决纠纷的请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民事、刑事或者行政方面的纠纷,自己无法解决时,就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表达我们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处理问题的意愿。比如在民事纠纷里,我们要准备好起诉状,起诉状中需写清楚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等内容。这就像是我们给法院写了一封信,告诉法院我们遇到了什么事,希望法院怎么处理。 而立案是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受理该案件的行为。法院会对起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审查,看看是否满足立案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只有当起诉满足这些条件时,法院才会予以立案。一旦立案,就意味着法院正式开始处理这个案件了。 所以,正确的流程是先由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起诉,提交相关的材料和证据,之后法院会对起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就会立案。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告知当事人原因,并可能要求当事人补充材料或者按照法律规定作出其他处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