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哪些情形会导致股权转让合同主体不合法?


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合同主体是否合法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效力和交易的安全性。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导致股权转让合同主体不合法的情形。 首先,主体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会导致合同主体不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下)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没有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如果这类主体签订股权转让合同,该合同是无效的。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若其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在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情况下,合同效力待定。 其次,主体并非股权的合法所有人也会导致合同主体不合法。股权的转让人应当是股权的合法持有者。如果转让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股权,或者对股权的处分权存在瑕疵,比如股权已被法院冻结、质押且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等情况,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可能会被认定无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这里若转让人没有合法的处分权而转让股权,就类似于无权代理行为。 再者,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特定主体从事股权转让活动也会导致合同主体不合法。例如,某些国有股权转让需要经过特定的审批程序和符合相应的条件,如果国有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转让股权,其签订的合同可能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转让的程序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违反这些规定进行的股权转让合同主体不合法。 此外,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主体有限制时也会导致合同主体不合法。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宪章”,如果公司章程对股东资格、股权转让等作出了特别规定,而转让人或受让人不符合这些规定,那么股权转让合同可能会被认定无效。比如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对外转让股权需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若未经过该程序,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总之,在进行股权转让时,一定要谨慎审查合同主体的合法性,避免因主体不合法导致合同无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