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名词如何解释?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下面为你解释一些常见的社会保障名词。 社会保险:这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它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例如,养老保险是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医疗保险则在参保人员生病就医时,按照规定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社会救助的内容、方式、申请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涵盖了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公共卫生福利等多个方面。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就是教育福利的体现,国家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此外,一些城市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公园等也是社会福利的具体表现。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等都可以享受相应的优抚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