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净资产构成犯罪的标准有哪些?


虚增净资产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故意抬高企业资产净值的行为。在判断虚增净资产是否构成犯罪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罪名角度来看。 首先,可能涉及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财务会计报告自然包含了净资产相关内容。若公司虚增净资产并向股东和公众提供了这样的虚假报告,达到严重损害他人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就可能构成此罪。比如导致股东因错误信息做出投资决策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等情况。 其次,还可能涉及诈骗罪。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企业通过虚增净资产的手段,骗取他人投资、贷款等,达到一定数额标准,就可能构成诈骗罪。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也就是说,若企业通过虚增净资产诈骗他人财物达到三千元以上,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另外,若涉及虚增净资产的是国有企业,还可能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为了政绩等目的虚增净资产,导致企业后续经营出现严重问题,使国家利益受损,就可能构成此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