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如何依法监管核算?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的依法监管核算,是保障国有资产合理分配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确工资总额的概念。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它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这就好比一个大的“工资蛋糕”,里面包含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报酬。 在法律依据方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是重要的指引文件。该文件规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实行预算管理。企业每年度结合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经济效益情况等因素,科学编制工资总额预算。这就像是企业在年初要为“工资蛋糕”的大小和分配制定一个计划。 工资总额的确定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可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例如,如果企业的利润增长了10%,那么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通常不会超过10%。反之,如果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工资总额也应相应下降。这体现了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的联动机制,让“工资蛋糕”的大小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调整。 在监管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会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进行备案或核准。对于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原则上实行备案制;其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原则上实行核准制。备案制就像是企业自己做好计划后告知政府部门,而核准制则需要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计划进行审核批准。政府部门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的核算和发放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此外,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将工资分配情况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职工监督。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工作,防止出现违规发放工资等问题。这就像是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监督哨”,确保“工资蛋糕”的分配公平合理。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的依法监管核算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将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通过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保障工资总额核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