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有哪些?


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是劳动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劳动关系主体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的双方。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劳动关系主体的范围。 首先是劳动者。劳动者指的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年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才具备成为劳动者的年龄条件。同时,劳动者需要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等方面。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能够正常从事工作的成年人,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时,就属于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一方。 其次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使用一名以上职工并且向职工支付工资的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这里的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比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例如,国家机关招聘的合同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聘用的非编制内人员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对于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如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其与平台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劳动者受平台的管理和支配,按照平台的要求提供劳动并获取报酬,那么就有可能构成劳动关系。总之,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的主体,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以及实际的劳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