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能力实质性测试程序有哪些?


在企业财务审计中,持续经营能力实质性测试程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审计人员评估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测试程序,并阐述其背后的法律依据。 首先,检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一项基础且关键的程序。审计人员会仔细审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比如,查看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如果流动资产远低于流动负债,可能暗示企业存在短期偿债压力,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必须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财务报表数据,正是基于此法律规定来获取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证据。 其次,分析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市场竞争力也很重要。审计人员会了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地位、市场份额的变化以及面临的竞争状况。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销售额持续下滑,这可能对其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公司合理制定经营策略以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审计人员分析经营策略和市场竞争力,就是在考察企业是否遵循这一要求。 再者,评估企业的重大合同和承诺也是必要的程序。审计人员会查看企业签订的重要采购合同、销售合同以及长期借款合同等。如果企业签订了大量的长期采购合同,但市场需求突然发生变化,导致产品滞销,可能会使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和资金周转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合同的签订、履行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审计人员评估重大合同和承诺,就是依据该法律来判断企业合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另外,审查企业的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也是关键环节。审计人员会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预期。如果管理层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过于乐观,而实际情况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审计人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审查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体现。 持续经营能力实质性测试程序是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财务数据审查、经营策略分析、合同评估以及管理层沟通等多个方面。这些程序的执行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旨在保障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合理的评估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