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受处分期间工资支付该如何计算?


职工受处分期间工资支付的计算是一个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处分则是用人单位对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或劳动纪律的职工采取的一种惩戒措施。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这意味着,如果职工因为自身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而受到处分,单位在扣除工资时是有一定限制的。 此外,如果职工受到的是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等,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处分期间适当降低职工的工资待遇。但这种降低也必须合理合法,不能随意大幅降低职工工资。比如,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受到记过处分的职工,在处分期间工资按照原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只要该比例是合理的,且规章制度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的,那么这种工资支付方式就是合法的。 对于职工受到刑事处分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单位选择不解除劳动合同,在职工服刑期间,一般会停止发放工资,待其刑满释放后再按照相关规定重新确定工资待遇。 职工在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支付计算要综合考虑处分的类型、原因以及单位的规章制度等因素。同时,用人单位在进行工资扣除或调整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职工对工资支付存在疑问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