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看看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它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这里面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比如说,张三为了报复李四,拿着刀直接朝李四要害部位砍去,张三心里很清楚这样做会导致李四受伤甚至死亡,而且他就是希望这种结果出现,这就是直接故意。另一种是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举个例子,王五在闹市区开车,为了摆脱后面的车辆,他不顾周围行人的安全,高速行驶,他知道这样可能会撞到行人,但他不管不顾,结果真的撞到了行人,这就是间接故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从这条规定也能看出犯罪故意在认定故意犯罪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说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在犯罪故意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当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并且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时,就构成了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与过失犯罪相对的概念。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而故意犯罪的行为人是积极追求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上面提到的张三持刀伤害李四的行为,因为张三具有犯罪故意,并且实施了伤害行为,就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这一故意犯罪。对于故意犯罪,刑法根据不同的罪名和情节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刑法》分则中大部分的罪名都是故意犯罪,像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等,这些犯罪的行为人都是基于故意的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是一种主观心理态度,而故意犯罪是在这种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准确区分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对于正确认定犯罪、适用刑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劳务派遣后还是应届生的身份吗?
在学校打架学校会怎么处理?
广州离婚后可以买房吗?
职工社保交满十五年失业了,还算职工社保吗?
刨腹产生育险给报销吗?
婚内出轨家暴法律会如何处理?
申请保全后对方账户是不是就不能动了?
免税资格认定该如何查询?
行为能力人分为几种?
强制执行拘留十五天后仍不给钱该怎么办?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于哪一年?
离婚后是否可以重新分割财产?
交通事故主责和次责是怎么划分的?
安置房怎么进行买卖过户?
刑事判决上诉后还可以撤诉吗?
入股物流车队统一管理是否合法?
肇事逃逸导致对方伤残该怎么处理?
十级工伤鉴定标准是怎样的?
经济补偿金是否有最高限额?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