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的标准是什么?
我有个债务纠纷的案子,法院判我胜诉了,但对方一直不还钱。我打算申请强制执行,可不知道强制执行有啥标准。想了解下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申请,执行过程中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操作的。
展开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在我国,申请强制执行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首先要有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比如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这些法律文书明确了一方当事人需要履行的义务。例如,在合同纠纷中,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一定金额的货款,这就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其次,义务履行人在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如果法律文书规定被告应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支付货款,但被告在10日后仍未支付,原告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再者,申请执行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一般来说,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执行的标准也有相应规定。法院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执行措施。对于金钱债务,法院可以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对于行为义务,比如要求被告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法院可以强制其履行。如果被申请执行人拒不履行,还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