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行为表现具体有哪些呢?


校园霸凌的行为表现多样,具体如下: **肢体欺凌**:这是较为直接明显的霸凌方式。比如暴力推搡、拳打脚踢,直接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还有抢夺财物,像强行拿走他人的文具、零花钱等,通过肢体的强制行为来达到霸凌目的。法律依据方面,若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例如《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言语欺凌**: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攻击、伤害他人。比如当众嘲笑他人的外貌、身材、学习成绩等,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他人,或者给别人起带有侮辱性的绰号。像叫别人“呆子”“矮子”等。这种欺凌虽不会直接造成身体伤害,但会对受害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法律上,如果言语侮辱达到公然侮辱他人的程度,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社交欺凌**:霸凌者通过孤立、排挤受害者,使受害者在社交圈子里处于边缘地位。比如在班级中组织小团体,不让其他同学和受害者一起玩,或者传播不实谣言、泄露他人隐私来诋毁受害者形象,让受害者在同学中孤立无援。这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危害很大。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并引导,若因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等后果,也需承担相应责任。 **网络欺凌**: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式。比如在网络上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言论,像在社交平台、论坛上恶意诋毁他人;曝光他人隐私,如未经允许公布他人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我国法律对网络环境也有相关规定,网络欺凌若侵犯他人名誉权等权益,受害者可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财产欺凌**:表现为恶意破坏或强行索取学生财产。例如蓄意损毁他人的学习工具、书本、衣物等物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行获得钱财。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若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可能构成抢劫罪等犯罪,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性别欺凌**:涉及贬低、攻击甚至威胁他人的性别特征、性别特性、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等个人性别相关权益。比如嘲笑他人的性别表现,对他人的性取向进行歧视性言论等。这种行为违反了平等、尊重的原则,侵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也可能受到法律的规制和道德的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