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诈骗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经济诈骗犯罪在法律上并没有单独的“经济诈骗罪”这一罪名,常见的主要涉及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以下是相关立案标准的介绍:
### 诈骗罪立案标准
- **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不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可能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 **行为特征**: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从形式上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且该欺诈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例如,谎称自己有工厂能按时生产并交付大量高质量产品,诱使他人支付预付款后却无法提供货物。
###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 以虚构 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例如,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工厂与他人签订生产加工合同,骗取信任后收取定金。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比如,用伪造的房产证作为抵押,向他人借款后消失不见。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比如,先完成几笔小订单让对方产生信任,然后诱使对方签订大额合同,最后却无法履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例如,收到货物后偷偷逃跑,不支付货款。
-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总之,经济诈骗犯罪的立案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诈骗的数额、行为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如果遭遇可能涉及经济诈骗的情况,应及时收集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