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参与庭审,对民事纠纷会产生什么后果?


在民事纠纷中,未参与庭审的后果因当事人是原告还是被告而有所不同。 如果是原告未参与庭审,通常法院会按照原告撤回起诉来处理。这就好比你主动放弃了这次打官司的请求。不过要注意,如果之后还想再次起诉,必须满足法定条件,并且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才行。例如,一般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要是被告未参与庭审,情况相对复杂些。首先,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这里说的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其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缺席判决就是在被告不在场的情况下作出判决,这种判决结果往往对被告不利,因为法院会默认当事人放弃诉讼权利,原告所主张的相关事实很可能会被法庭认定为真实情况,被告可能会被判定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诉讼请求所对应的责任等,但也不是必然会败诉,法院还是会结合原告提交的证据来判决。 相关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指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如果确实有正当理由不能到庭,一定要提前向法院提出申请,说明情况,请求延期开庭,只要得到法院批准,就能重新安排开庭时间,避免因未到庭产生不利后果。 相关概念: 拘传: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定情况下强制被告到庭的一种强制措施。 缺席判决:是指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法院依法作出的判决 。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