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不还钱会有什么刑事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借钱不还的情况。一般来说,单纯的欠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不会直接导致刑事责任。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迟迟不还钱的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在民法里,债权债务关系是很常见的。当你把钱借给别人时,就和对方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归还借款。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意味着债务人有义务按时还钱。 然而,当债务人明明有能力偿还债务,却故意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时,就可能触犯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具体来说,“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包括以下几种情形: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如果遇到借钱不还的情况,债权人首先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来解决。如果这些方法都行不通,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仍然不还钱,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债务人存在上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就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之,虽然一般的欠钱不还只是民事纠纷,但当符合特定条件时,债务人会面临刑事处罚。债权人要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法律成为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有力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