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哪些?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它就像是一张兜底的安全网,确保困难群众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制度包含多个方面。首先是最低生活保障,这是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家庭提供的救助。比如,一个家庭每月人均收入只有200元,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500元,那么这个家庭就可能符合申请条件,会得到一定金额的救助金,使其人均收入能达到500元的标准。 特困人员供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特困人员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政府会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以及办理丧葬事宜等。 受灾人员救助针对的是遭受自然灾害的人员。当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时,政府会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灾害稳定后,还会进行过渡性生活救助、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 医疗救助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这些人员在就医时,可以享受补贴参保参合、医疗费用补助等救助。比如,低保人员看病时,医保报销后剩余的费用,可能会由医疗救助资金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 教育救助则是帮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学生,给予他们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救助。对于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也会通过发放助学金等方式给予救助。 住房救助是为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等提供住房保障。方式包括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 就业救助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比如,为困难人员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或者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他们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