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偶然防卫论?


偶然防卫论探讨的是偶然防卫这一行为在法律层面的认定和处理等相关理论。那么什么是偶然防卫呢?简单来说,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某种危害行为时,该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防卫的效果,但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防卫的意识。 从法律概念上进一步理解,它涉及到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结果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甲故意去伤害乙,而此时乙正准备对丙实施严重的不法侵害,甲的伤害行为在客观上阻止了乙对丙的不法侵害,但甲并不知道乙的这一意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偶然防卫的情形。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对于偶然防卫的处理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偶然防卫客观上产生了防卫效果,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实施危害行为,不具有防卫意图,所以应当按照犯罪既遂来处理。其依据在于,犯罪的认定不仅要看客观结果,也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犯罪的定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偶然防卫中行为人故意实施的危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因此应认定为犯罪。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偶然防卫虽然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但客观上避免了不法侵害的发生,没有造成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不应当认定为犯罪。这种观点更侧重于客观结果的考量。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偶然防卫的认定和处理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主观故意等因素。例如,如果偶然防卫所造成的损害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即使有防卫效果,也可能会被认定为防卫过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总之,偶然防卫论是一个复杂的法律理论问题,它涉及到刑法中犯罪构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等重要原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理论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以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