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什么是犯罪,犯罪由什么构成?

我想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是犯罪。我有时候会担心自己一些比较冲动的想法会不会涉及犯罪,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下犯罪的定义,还有犯罪具体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样我心里也能有个底,平时做事也能更注意。
展开 view-more
  • #犯罪构成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犯罪是一个具有明确界定的概念。简单来说,犯罪就是危害社会、违反刑法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就给出了权威的定义。它详细指出,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不过呢,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不认为是犯罪。 那么,犯罪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犯罪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它们就像搭建房子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 第一个要素是犯罪主体。这指的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者单位。一般来说,作为自然人要成为犯罪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如说,《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单位犯罪,《刑法》也有相关规定,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二个要素是犯罪主观方面。这说的是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犯罪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犯罪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就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另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即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三个要素是犯罪客体。这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不一样的。比如,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犯罪客体是区分不同犯罪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 最后一个要素是犯罪客观方面。这主要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犯罪不仅仅要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还必须有实际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导致了一定的危害结果,而且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才能认定一个行为构成犯罪。 总之,了解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无意中触犯法律红线,还能让我们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